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区级课题>>幼儿生态运动游戏的实践研究>>过程性材料>>个案观察>>文章内容
周小红:“池塘边的游戏”个案观察记录
发布时间:2015-09-0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霞

  教师观察记录

  雕庄中心幼儿园 周小红

  观察日期:2015年3月 时间:上午8点-8点03分

  观察对象:豪豪(6岁4个月) 观察地点:幼儿园小池塘

  观察目的:

  1.幼儿用器材在小池塘搭建桥的过程,互相之间怎样合作。

  2.幼儿能否利用器材自主搭建户外活动场地,是否需要调整投放材料,教师

  如何指导。

  观察记录:

  8点了,小朋友来到幼儿园户外场地开始晨间活动,小朋友选择了不同的玩具,有的在滑滑梯,有的在拖小车,豪豪和小伙伴搬起竹梯架在小池塘上。其他小朋友拿了短竹梯,他拿了一个长梯子想把它架在池塘上,竹梯太长,这时一名小朋友跑到池塘对面帮豪豪接住竹梯,架好第一个竹梯用了20秒。

  第一个竹梯架好,一名小朋友手脚并用爬过竹梯,在后半段直起身体走了过去。豪豪跑到旁边拿来第二架长竹梯,他把竹梯一头搭在了刚才的竹梯上,一头搭在了池塘边沿。这时一名小朋友拿来了一架短竹梯,豪豪接过竹梯,架在了两架梯子之间。用时一分半钟。这时一名小朋友说:“那上面已经有梯子了。”于是豪豪将竹梯拿到了旁边挨着的另外一个小池塘边,豪豪说:“轩轩,你来帮我一下。”在对面的轩轩接过竹梯,架在了池塘边。豪豪接着帮助一名女生架好了另一个竹梯,将两个长竹梯与两个短竹梯之间连接起来。整个架竹梯的过程用时3分半钟。

  分析:

  《3-6岁儿童发展指南》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在本次活动中,豪豪一人能够拿起一架竹梯并坚持把竹梯都拿过来架桥,表现出了较好的力量和耐力。

  豪豪还具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坚持性。在没法把竹梯加到池塘对面去时,豪豪请求小朋友的帮忙,两人在两边共同架桥;在一名小女孩提出竹梯重复时,他能够接受她的意见并且及时作出调整;整个架桥过程持续了三分多种,豪豪没有去玩竹梯,而是坚持把所有竹梯架完,表现出了较好的坚持性。

  《指南》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技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活动中教师能够提供适宜的材料,尊重幼儿,创造环境让幼儿自主搭建,促进了幼儿的身体动作发展以及自主性的发展。

  调整:

  1.教师提供的材料可更加丰富,除了竹梯外还可提供竹棒、轮胎等器材,让幼儿利用多种器材进行“架桥”活动。

  2.幼儿安全性方面仍需加强。池塘边沿由石子砌成,竹梯架在上面较滑,教师可引导幼儿思考,竹梯较滑会移动怎么办?可让小伙伴轮流按着竹梯,可在竹梯下垫软垫子增加摩擦力等。

  3.在本次活动中幼儿在小池塘上自主“架桥”玩过桥游戏,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幼儿讨论:我们还可以怎么玩?我们还能用什么材料做桥?为了游戏更好玩,竹梯还能怎么摆放?除了架桥游戏,竹梯还可以玩什么游戏?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幼儿玩出新花样、发展新技能、开拓新思路。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天宁区雕庄中心幼儿园    苏ICP备05086717号-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