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区级课题>>幼儿生态运动游戏的实践研究>>过程性材料>>个案观察>>文章内容
张瑜:“池塘边的游戏”个案观察记录
发布时间:2015-09-0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霞

 

教师观察记录
                        雕庄中心幼儿园   张瑜
观察日期:2015年8月              
观察对象:A
观察目的:
1.观察幼儿A在玩竹梯的过程中身体动作是否协调、灵敏;
2.观察幼儿A是否对玩竹梯感兴趣,是否需要帮助。
环境:
    户外运动时间,A和同伴们在小池塘附近玩竹梯。小池塘呈不规则形状,一头较窄一头较宽。池塘边的草地上放了长短宽窄各不相同的十个竹梯供幼儿自由拿取。
观察记录:
A和2个同伴一起双手握住竹梯a一边靠中间的位置,将一个较长的竹梯a运至小池塘较窄的一边,他一个人抓住竹梯a的中间位置,将竹梯a的一端伸向对岸。由于长度不够,伸向对岸的一端掉入水中。这时在一旁围观的2位同伴在他身后帮他抓住竹梯a,他随即将手往竹梯a另一端方向移动,并用力抬起竹梯a,顺势往对岸一扔,竹梯a成功搁置到对岸。他对同伴说:“快点来,快点来。”这时一位同伴快步走向对面,帮他拿起竹梯a的另一端,横放在小池塘上。
接着,他绕过人群,快步走向架在一旁的另一个竹梯b,他将两只手各握住竹梯靠近中间的横杆,将竹梯拎起,走向小池塘。到达他之前放置竹梯a的地方,他对同伴们说:“走开一下!让开一下!”他不断让站在边上的伙伴们让一下。过了一会儿,他将手中的竹梯着了下地,调整了手抓握的姿势,再把竹梯重新拎起来。此时,原本站在池边的孩子们渐渐散开,他拿着竹梯b靠近之前放好的那个竹梯a,将竹梯b的一端放在之前的竹梯a上,他握住另一端,沿着竹梯a不断将竹梯b往对岸方向送。将要接近对岸时,他停住了。然后,走向了他的同伴,接过同伴手里的另一个较短的竹梯c。
他手里拿着竹梯c缓缓地走上了架在池塘边的小竹梯d上,身体微微摇摆,走了几步之后,他停下脚步,将竹梯c轻轻放下,一端架在竹梯a上,一端架在竹梯d上。他不断调整竹梯c的位置,移过来,推过去。最后,他重新把竹梯c竖起来,走到了小池塘旁边的圆形接水池的一端。他对同伴B说:“B,过来。”B听到以后立马放下了手中的竹梯,走过来,接住了竹梯c的另一端,成功将竹梯c架在了圆形接水池上。
他转过身去,看见同伴C正拎起一个竹梯e,他帮忙抓住竹梯e的一端。C将竹梯e的一端架在了竹梯a上,并用手指了指竹梯c。A移动了竹梯e的位置,将竹梯e架在了a和c上。
评价:
从身体发展来看,A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身体协调能力较好,并且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在搬运竹梯中,A能够独自一人拿起较长的竹梯,并且很好地控制身体的平衡,没有摔倒。
从认知角度来看,在整个活动中,A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较高的状态。他能用根据目测以及尝试判断竹梯的长短与池塘宽度之间的关系;在架竹梯的过程中,A得到了竹梯架在池塘边能牢固一些,但是架在竹梯之间就不容易固定位置,从中也能得到一些对于粗糙和光滑面的摩擦力不同的感性认识以及竹梯表面光滑这一物理知识等。在搬运竹梯的过程中,A也能清楚地知道要握住竹梯的中间部分才能保持平衡,对于物体重心有了感性的认识。
从社会性发展来看,A愿意与人交往,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在活动中,他能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在遇到困难时主动寻求同伴的帮助,不轻易放弃。在同伴遇到困难时,他也能主动帮忙。但是A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得比较强势,通常喜欢用命令的口吻。
建议:
1.在玩竹梯的过程中,A似乎在架竹梯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当他想要将竹梯架在两个梯子之间时,他反复尝试移动竹梯都没能将竹梯固定。在后续的活动中,要继续观察A能否找到固定竹梯的方法,如果多次尝试都失败,可以适当进行指导,让A知道竹梯不能固定是因为竹梯与竹梯的接触面太过光滑,可以尝试在竹梯之间增加一些比较粗糙的东西。
2.A在与同伴交往方面比较自我中心,通常喜欢用命令的口吻对待他人,在与人交往中很少能用礼貌性的语句,因此要帮助A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要注意A的同伴交往,告诉他需要他人帮助时要多用“请”这样的礼貌用语。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天宁区雕庄中心幼儿园    苏ICP备05086717号-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