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区级课题>>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开展幼儿表演游戏的实践研究>>工作材料>>文章内容
(居)表演游戏课题方案
发布时间:2017-11-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居海燕

 

“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开展幼儿表演游戏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常州市天宁区雕庄中心幼儿园·采菱园 居海燕 顾婷嫣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实践价值
1.学前课程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深化研究,“游戏”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在《幼儿园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中,都提出了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应该通过游戏来达成。在心理学角度上,游戏也是最为贴合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与思维轨迹的。     
2.表演游戏的教育价值。
表演游戏是综合性的游戏,语言、艺术、社会、科学、健康等各领域的内容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一席之地;表演游戏也是开放性的游戏,能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幼儿找到适合自己年龄水平和兴趣的活动,体现出幼儿发展本身的个体差异;表演游戏还具有情境性,让幼儿在直接参与和操作中去感知、探索、思考、合作、验证,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由此可见,表演游戏是幼儿园落实《指南》精神,促进幼儿和谐并富有个性发展的必要教育途径。
3. 开展表演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普遍很少开展表演游戏,究其原因一是“烦”,开展表演游戏需要准备的道具和服装很多;二是“怕”,没有现成的案例参考,很多教师不知如何入手。即使有幼儿园开展此类游戏,也都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重表演、轻游戏,游戏由教师主导,孩子只是被动参与;大多提供现成的道具和服装,很少挖掘生活中的材料,放手让孩子自己设计制作所需道具和服装,制约了孩子创意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发展;老师普遍观察能力不强,不能敏锐捕捉孩子生成的有价值的游戏主题,缺少追随游戏支持孩子生成新游戏的能力。
因此我园尝试开展“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开展表演游戏的实践研究”,尝试以“自然创新,个性表达,动态发展”为特色,为幼儿提供“乐(快乐体验)、活(自主创造)、趣(简单好玩)、新(动态变化)”的环境,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得到真实的体验,在扮演活动中大胆想象、快乐游戏,使表演游戏能够追随幼儿天性与变化的互动过程,呈现幼儿动态发展的游戏之旅。
本课题研究价值和意义
1. 提高教师挖掘和利用生态环境资源为游戏服务的意识,减负教师的同时,促进幼儿动手能力和创意思维的发展,获得更多体验,提高环境的适应能力。
2.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表演游戏观察指导能力,梳理的表演游戏案例和指导策略给一线教师组织开展游戏提供参考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的理论
(一)概念界定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资源则是指一切对人类有用的事和物。
本课题的“生态环境资源”:主要指一些低结构材料(废旧材料、环保材料、自然材料等)和户外自然环境。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
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开展幼儿表演游戏,主要是挖掘和利用周边的生态环境和材料资源开展幼儿表演游戏。这种游戏强调从幼儿经验和生活出发,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通过自主装扮、表达表现、创造想象,让孩子有创意有个性,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二)理论依据
生态式教育观
生态式教育观由我国美学家、艺术教育家滕守尧提出的“生态式美育”思想演变而来的。它是一种教育模仿自然的生态系统,建立一种互生、互补、交叉融合、持续发展的生态关系。它追求的是一种各个学科之间的“互生互补,相互融合、平衡和谐”,表现为一个活动融合多种学科,它是以创生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以审美为中心的体验、以游戏为教育的存在方式。幼儿园表演游戏集语言、美术、音乐、建构等元素为一体的游戏,是一种集多种教育价值的游戏。生态式教育观还体现在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和环保的低结构材料开展教育活动,体现人与自然环境材料的互动,让幼儿获得更多体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游戏创造者。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研究目标:
1.挖掘和利用可以支持幼儿开展表演游戏的环境和材料,提高教师的资源利用意识和改造游戏环境的能力。
2.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游戏观察和指导的能力。
3.凸显表演游戏的自主性,助推幼儿游戏更加自主创新、个性表达,并获得快乐体验。
研究内容:
(一)表演游戏资源库创建
1.物质游戏资源挖掘
以幼儿园为中心,一公里为半径,调查、挖掘该范围内可利用的游戏资源;绘制游戏资源地图。
2.创设园内公共的游戏素材库
发动家庭参与游戏材料的收集,如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自然材料等,分类摆放在三楼空活动室,便于班级按需自选。
3.创设班级游戏素材库
结合年龄特点提供游戏素材,如小班现成的、形象的玩具可多一些;中大班可提供半成品或低结构材料,供幼儿创造性的使用。
(二)游戏环境的创设
(1)班级扮演区游戏环境改造
结合课程游戏化的六个支架,根据主题内涵和幼儿发展需求,改造班级游戏环境,如七大区整体布局的改造、各区游戏材料的投放、环境中儿童意识的体现等,重点优化扮演区的布局和材料投放,并关注扮演区与美工区、自然角、音乐区、语言区的串联和互动。
(2)创设公共区表演小剧场
用活公共区游戏环境,将美工室一角创设成表演游戏服装道具展和制作工作坊,与多功能厅小舞台进行串联,打造公共区表演小剧场。
(3)户外生态表演游戏环境创设
打造融运动、建构、角色扮演综合一体的自然游戏环境,鼓励幼儿走进自然环境开展表演游戏。
(三)表演游戏组织与支持策略的研究
1.表演游戏组织的大致流程研究
对生态理念下幼儿表演游戏的基本组织流程进行概括,形成常规组织游戏的几个参考模式。
2.教师在游戏中的支持策略研究
对游戏中教师在环境、材料、心理等方面的支持策略进行概括提炼,给一线教师参考。
(四)表演游戏案例研究
1.探索多元的游戏实施途径,如自由活动、区域游戏、户外游戏、四月故事节、社区演出中开展;
2.以幼儿发展价值为基本维度,将观察到的实例梳理成文本,形成表演游戏游戏案例集。
研究方法:
本课题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边研究、边实践,拟采用文献研究、观察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来促进研究的进行和目标的达成。
1.文献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和本课题有关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录像资料等)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找出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同时从文献中获得启示,为本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保障和指明方向。
2.观察法
将幼儿表演游戏实景记录下来,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分析孩子的游戏,提供相关支持;定期分享各自发现的幼儿表演游戏中发生的“故事”,对故事背后所隐藏的观念进行探讨,显化教师的隐性观念,在研讨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指导方法。
3.访谈法
定期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她们在研究中遇到的困惑,以及她们在活动实施中的进步;对游戏中的幼儿进行访谈,了解其真实的想法。
4.经验总结
在观察游戏的基础上对游戏资源挖掘、游戏指导策略等进行提炼和总结,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去审视、指导实践,将实践游戏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课题研究成果逐步条理化、系统化。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主要措施
前期准备阶段(2016年2月至2016年6月)
全体成员一起开展文献学习,寻找研究的创新点;课题主持人和课题过程管理者一起撰写课题方案和开展课题申报。
研究实施阶段(2016年7月至2018年8月)
2016年7月——2016年8月    户外游戏环境的改造,形成有“小桥、山坡、山洞、小沟、种植地”等的生态环境(居海燕负责)。
2016年9月    课题开题。
2016年10月——2017年2月    班级表演区游戏环境改造(各班教师);开展周边游戏资源调查,发动雕庄本地教师和保育员等开展游戏资源挖掘,绘制园游戏资源图。资源挖掘负责人:史银华(西)、濮建秋(北)、顾婷嫣(南)、景小卫(东)。
2017年2月——2017年8月    小中大班表演游戏目标研究(童武濮、顾婷嫣、濮建秋负责)优化户外游戏环境(居海燕、顾婷嫣负责);小中大班表演游戏实践研究(各班教师)。
2017年8月    课题中期评估(居海燕、顾婷嫣负责)。
2017年9月——2018年8月   小中大表演游戏的实践案例研究(各班教师);游戏组织与指导策略研究(顾婷嫣、濮建秋、童武濮负责)。
结题鉴定阶段(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
总结研究成果,形成生态理念下幼儿表演游戏案例、论文集;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请有关部门对本课题进行结题鉴定。
五、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形式
1.课题研究中期报告、结题报告(文稿)
2.幼儿表演游戏环境创设(照片、视频)
3.幼儿游戏观察记录(文稿)
4.生态理念下幼儿表演游戏案例集(书籍、视频)
5.生态理念下幼儿表演游戏论文集(书籍)
六、课题承担者科研水平与能力及科研保障条件
1.成员资历
负责人:
居海燕,副园长,常州市骨干教师,幼儿园高级教师职称,常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曾负责多项省、市级立项课题的过程性管理工作。独立领衔市立项课题《幼儿主题化体育活动的研究》,被评为区优秀成果三等奖。合作领衔的省十二五立项课题《生态理念下的幼儿特色运动课程的研究》,是省精品课题重点培育对象,该课题现已顺利结题。十篇科研论文或案例发表在省市级刊物上。
主要成员:
顾婷嫣,幼儿园一级教师职称,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实践在教学第一线,积极开展各类教学和游戏活动。曾参与幼儿园多项课题研究,多篇课题论文获奖或发表。组织的中班角色游戏《常州一角》获天宁区主题性游戏评比一等奖;创设的主题背景下区域环境“我要上小学”获天宁区环境微视频比赛一等奖。
洑建秋,幼儿园一级教师,天宁区学科带头人,29年一线工作经验,擅长幼儿游戏组织,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10多篇科研论文获奖或发表。组织的游戏“小青蛙跳荷叶”获区一等奖;组织的创造性游戏“白雪公主”获区一等奖。
其余的老师也均都参加了不同级别的课题研究,掌握了一定的科研方法,并能撰写一定水平的科研论文,发表于各类报刊杂志及获得各类奖项。11名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中10人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其中市学科带头人1、市骨干1人、市教学能手2人、区学科2人。每位老师都有组织幼儿表演游戏到社区演出的经验。
2.规划科学
制定本课题方案前,课题组成员完成了相关调查工作和文献准备工作。常州市教研室庄春梅老师,曾对生态理念的内涵进行指导和解读;常州市李令永博士,对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进行过指导;区教研室胡敏主任和于纯老师多次对课题方案进行指导;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课题组对研究内容进行了细化规划,成立子课题组,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子课题研究方案。
3.研究基础
园内非常重视园本教育科研,建立了有效的教科研机制,先后完成了五项市立项课题和一项省立项课题的研究。特别是通过省级立项课题《生态理念下的幼儿特色运动课程的研究》,教师对生态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游戏生态化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我园开展的主题游戏“常州一角”获区一等奖;班级游戏环境《我要上小学》获区一等奖;组织的表演游戏《彩虹色的花》向全区教师开放并做相关游戏经验介绍;项目活动“玩转主题游戏”获区三等奖。所有教师参与过省《指南》远程培训;每位教师尝试并撰写过儿童观察……这些将为我园开展生态理念下的主题性游戏奠定基础。
4.实验经费
依据《雕庄中心幼儿园课题管理办法》,有课题研究活动专项经费和教科研奖励。课题研究经费应专款专用,由课题主持人掌握,由所在单位财务部门监督。课题完成后,及时清理帐目。
5.硬件环境
我园是一所省优质幼儿园,常州市绿色学校,建筑面积为5800平方米,园内有山坡、树林、独木桥、草地、水沟等自然资源;各类专用室配备齐全;活动室呈上下跃层式,空间大, 7大区域游戏环境可以固定创设;二楼、三楼走廊形成创造性游戏长廊。开放的环境、丰富的游戏玩具和材料等均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保证。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天宁区雕庄中心幼儿园    苏ICP备05086717号-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