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理念下幼儿主题游戏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活动情况登记表
时间
|
2017年2月17日周五中午
|
地点
|
二楼会议室
|
参加对象
|
全体教师
|
||
主持人
|
居海燕
|
活动
形式
|
省教师培训网视频学习、学习后的研讨交流
|
||||
研究的目的
(范围、方法)
|
学习儿童本位的区域环境设计与教师支持策略,提高教师班级区域环境创设的能力。
|
||||||
主要内容(不够填写另附纸)
|
一、观看视频讲座
王海英:儿童本位的区域环境设计与教师支持策略
儿童本位的区域环境设计与教师支持策略
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宏观研究,是政策、投入等研究。但是为了达成课程游戏化的目标,我们也在做七个方面的政策支持研究。同时关注同伴小团体和学习过程。
课程游戏化如何支持儿童本位思想的实现,树立儿童主体地位。环境创设不是一个最终目标,而是更新改变师生关系,更新课程文化。核心词是自由自主创造愉悦。儿童本位的环境到底呈现什么样的状态,会出现什么障碍。
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反儿童表现
在反儿童的成人中心的大环境下,如何认识区域环境的儿童本位立场。
用儿童本位的眼镜如何透视幼儿园环境:1环境创意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吗?2、环境设计邀请幼儿的参与吗?
3、环境布置支持幼儿的需要吗?
4、环境评价追踪幼儿的反应吗?
作为环境的主人,不仅要享用环境,更要参与创意设计和实施。我们要把创意表征出来,进行布置,满足幼儿的需要。以成人为本位表征出来的环境并不一定适合儿童的需要。教师对环境什么时候做加法做减法,很多时候并没有去聆听儿童主张。A谁的环境?教师-模板-儿童,教师一手创意出来的环境,认为符合孩子需要的环境,区域标记:谁的创意,谁的审美?谁的设计?谁的需要?用孩子的第一反应来观看环境。老师的第一反应是文字,孩子的第一反应是图片的色彩造型细节。进行环境评价时,关注孩子的图像眼睛,而不是文字。图像呈现的过程中,是不是唤起孩子的积极参与的经验。为什么不能邀请孩子参与区域环境的设计和建设?教师和孩子一起进行环境的创设,反应儿童审美,儿童创意,例如这个森林墙壁的创设,隐藏了很多孩子的想象和创造。
孩子在这里看到、想象了很多,有很多孩子自己的故事。孩子在创作过程中实现“我们”感,实现对环境的认同。
从儿童生活中来,由儿童参与。这样的环境让孩子有更加深刻的认同感、依恋感,产生自我效能感。孩子不是现成环境的享用者。在我们的探索过程中,如何理解儿童本位的环境?幼儿喜欢的,满足幼儿各种需要的,符合身心发展特点的……这些过于笼统,需要细化。
分享两个案例:
常州宝龙幼儿园的实践
从师控型幼儿园到区域化自主空间
不是从教师站在教室中心,可以对教室内的每个孩子一览无余的空间,而是变成围合半围合的空间。这样的环境是便于教师管理的,而不是孩子喜欢的。现实中,孩子需要被老师看不见的空间。
|
||||||
|
转变为儿童和教师共享的空间,马蹄形空间变成了区域化自主空间,用围挡和隔断,形成了围合感和封闭感,教师的目光不可到达的自主空间,给孩子自主感。
紧凑规整空间秩序感强,复杂空间看起来比较随性,但是区域之间的互通、角色互换,空间变化带来儿童在空间中行为方式的变化。形成了不规则和变化。更好的联动和推动。孩子们交往的距离感缩小。
孩子喜欢自主化,能够自己决定的,方便游戏的空间。
镇江扬中八幼
我们的小菜地
菜地的设计、田埂铺设方式都是孩子自己设计的。跨田埂变成了游戏。
邀请大班进行田埂设计。参观小菜地,勘察现场,清理菜地土壤,捡走砖头瓦块,集中以备后期利用。分成六组进行讨论创意。孩子设计的十块地和成人方式不一样,但是要考虑到铺设难度,就会进行修改。在实施铺设中,要考虑材料的使用,遇到无法铺平的状况,就要解决,例如用踩踩的方法,但是不能解决。可以询问家长,在成人提供的支架中选择办法,进行平整土地。然后讨论种什么。在讨论中运用调查分类统计工具。季节是否种植想要种的东西,园丁给予建议,种植适宜的植物。选种,认识颗粒饱满的适合种植的种子。发现大蒜的状况,教师可以给予及时回应,更可以给予滞后的反应,鼓励孩子自己搜集发现答案,老师也可以有时间去查询资料。翻土、播种,先讨论,后种植,设置可以比较的机会,不是给予答案,而是激发质疑。
后期的打算,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进行教育。生长生命工具养护责任等等,都成为幼儿发展的有益经验。
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深入思考如何具体化支持孩子获得直接经验的方式。可操作可探索可互动可交往,尊重儿童权利,满足儿童多元需要,承载儿童经验,记录儿童发展。让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让孩子自己看得见。
尊重儿童的基本权利,满足儿童的多元需要,呈现儿童的发现、主张、观点;承载儿童的情绪、情感,使用儿童的符号,语言表征方式。
呈现了一个系谱状态,不断探索不断到达的过程。始终在路上,始终自我超越的过程。
二、研讨“我班的区域环境如何优化”
赵红霞; 我们大四班在自主性角色游戏方面已经开始尝试让孩子们创设游戏环境,但是老师放手的还不够多,听了今天的讲座我也有自己的思考。孩子们绘画游戏布置图,是以小组为代表,往往是能力强的孩子在画,能力弱的孩子只能一旁观看,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表达的权利,孩子们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可以让每个孩子都来画游戏布置图,讨论选出最好进行布置。我们的游戏是自发生成的,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游戏材料缺少,可以把问题抛给孩子,让他们想办法解决,而不是老师冲在前面帮助解决。
濮建秋:在下学期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1.区域环境允许孩子根据主题课程和自己需要随意调整;2.区域材料根据主题和孩子一起适当做加减;3.重新设置具有儿童化语言的区域牌;4.引导孩子做图文并茂的区域游戏记录表;5.建构区根据需要增加辅助材料,用废旧影集制作建构设计图集;6.师幼共同设计看得懂的签到排序卡;7.主题墙改变把教师教的策略变成孩子自己的策略,从问题出发,以孩子发展为纲,支持孩子创造性地使用自己的符号表征来记录;8.所有区域保留孩子发展的过程性轨迹……
仇燕华:科学区:孩子的记录方式可以更加开放一些,不一定要事先设计好多精致的表格,鼓励幼儿创造性地使用各种符合。在某个科学游戏开始时我们可以指向性明确地用教师设计地记录表,但随着实验的深入,我们鼓励孩子循序渐进自主记录,充分体现孩子地存在感和掌控感。
王宝秀:音乐区中,我们原先孩子们表演游戏时用的海报形式呈现今天表演的是什么,没有让孩子自己选择,现在我准备和孩子们一起合作制作表演牌,让孩子在表演前画上自己想表演的3个节目,插在表演单上,然后按顺序表演,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单一、重复着表演同一个故事。建构区中,不在老师规定主题设定名字,一切交给孩子,帮孩子准备一块设计板块、笔、纸,让孩子自己规划建构内容,根据他们自己设计的内容进行建构。
史银华: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思考新学期开始,如何更好的创设班级区域环境?考虑大班孩子的能力,让孩子们参与环境的设计布置,比如(1)开学初和孩子们一起商量整个教室各区域的分布,听听他们的想法,什么区域放什么位置更让他们喜欢?(2)听听孩子的心声,什么区域最吸引他们?为什么?什么区域不怎么喜欢去玩?为什么?还想增添什么区域?(3)新学期里进行主题墙的创设,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思考进行主题墙的规划、设计?(4)一些区域进行新的思考:比如美工区用超清粘土进行背景的创设,然后和语言区进行融合进行讲述活动;制作人、树等用于建构游戏;表演游戏增添孩子自己绘画的节目单;建构区留有空白便于孩子进行规划设计;(5)对于教室的素材库进行重新规划。(6)建构区场地偏小,和孩子们一起规划场地。
|
||||||
评
价
|
南师大专家王海英的讲座《儿童本位的区域环境设计与教师支持策略》,从微观角度与我们分享剖析了环境的创设新思路,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首先她引领我们思考学习儿童本位的核心理念以及带领我们一起探究儿童本位的环境创设老师需要怎样的支持与引导。让我们用放大镜看现实,来透视我们现在环境创设存在的四大误区,让我们明白,只有让孩子参与到环境创设中来,在环境中看到孩子的思想以及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成果才能让孩子对环境产生认同感和归宿感。并用多个案例来阐述怎样的环境才是符合儿童本位的,是以儿童发展为纲的适合孩子需要和发展的。结合专家的理念引领,反思班级环境创设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优化调整。
|
填表人 居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