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表演游戏的三“自”经
——“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开展幼儿表演游戏的实践研究” 阶段小结
(2016.9——2016.12)
常州市雕庄中心幼儿园·采菱园 顾婷嫣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作为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游戏活动,表演游戏丰富了儿童的生活,在自由自在的想象和创造中带给孩子们快乐而美好的生活体验。
但是由于表演游戏组织过程复杂,而且准备材料也比较繁琐,对场地有一定的要求,目前幼儿园普遍很少开展表演游戏,即使有幼儿园开展此类游戏,也都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的把歌舞表演当作表演游戏;有的把表演游戏作为故事教学的一个环节,体现不出表演游戏的功能;有的表演游戏成为教师指导下的集体活动;还有的重表演、轻游戏,教师为追求表演效果的“生动逼真”而“导演”幼儿的游戏,使得这种游戏活动丧失了其“游戏性”而仅仅成为一种“表演”。我们根据幼儿发展需要,让幼儿在自然、自由、自主的状态下得到真实的体验,让表演游戏返璞归真,去繁还简,使教师能够轻松组织,孩子快乐游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内容选择自然常态化:
(一)在主题活动中自然产生表演游戏的内容。
大家都知道幼儿开展表演游戏首先要有一个合适的表演内容,我们的主题表演游戏与主题活动是一种从属关系,表演游戏是为主题服务的。所以我们的游戏内容不是按照教师预先指定的计划进行,而是在主题大目标的指导下,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的前提下,教师和幼儿在主题活动过程中共同构建,逐步发展的。
如刚开学不久的小班幼儿,他们还没有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陌生的环境让他们感到孤独,幼儿很需要伙伴。在《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的主题背景下进行的语言故事《下雨的时候》,适合幼儿此时的内心需求,通过故事的欣赏,引导他们开展表演游戏,在角色的体验中感受朋友间一起玩的乐趣,自然对幼儿园产生安全感和亲切感,从而很好地服务于主题。当然我们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如:小班要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有关的短小故事;中班选择有一定情节的作品;大班可以选择情节比较复杂的作品。在常态化主题活动中自然产生的表演游戏内容主要有:
年龄段
|
主题名称
|
游戏内容
|
小班
|
《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
表演游戏:下雨的时候
|
《我喜欢》
|
表演游戏:小熊请客
|
|
《秋叶飘》
|
表演游戏:拔萝卜
|
|
《我能干》
|
表演游戏:小兔子乖乖
|
|
《亲亲热热一家人》
|
表演游戏:小熊醒来吧
表演游戏:三只蝴蝶
|
|
中班
|
《秋天的画报》
|
表演游戏:蜗牛与苹果树
表演游戏:金色的房子
|
《可爱的动物》
|
表演游戏:小羊和狼
表演游戏:小猴卖圈
|
|
《E起来》
|
表演游戏:春天的电话
|
|
《我们身边的科学》
|
表演游戏:三只小猪盖房子
|
|
《小鸟你好》
|
表演游戏:鸟王请客
|
|
《你快乐我快乐》
|
表演游戏:小乌龟找家
|
|
《热闹的夏天》
|
表演游戏:萤火虫找朋友
|
|
大班
|
《动物王国》
|
表演游戏:狐狸和兔子
|
《拥抱冬天》
|
表演游戏:卖火柴的小女孩
|
|
《小问号》
|
表演游戏:彩虹色的花
|
|
《我们在春天里》
|
表演游戏:桃树下的小白兔
表演游戏:小蝌蚪找妈妈
|
|
《我们的城市》
|
表演游戏:野猫的城市
|
|
《人们怎样工作》
|
表演游戏:小螃蟹找工作
|
(二)在幼儿园的重大活动中自然拓展表演游戏内容。
故事节、艺术节、电影节、体育节等每月一节已经成为我们幼儿园的特色教育,孩子们在每个节日里大胆参与,表达各自的快乐,演绎着属于孩子们的精彩。在这样的特色活动中,也能产生表演游戏的内容。如在10月份的民俗节里,孩子们听听民间故事、尝尝各地美食,体验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就产生了表演经典故事《老鼠嫁女》的欲望和需求,甚至还产生了皮影戏《猴子捞月亮》、《三个和尚》、《曹冲称象》等游戏内容。
(三)在幼儿生活中自然滋生表演游戏内容。
周围的现实生活往往是儿童游戏内容的基本源泉,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对幼儿更具有吸引力。如在生活中孩子们喜欢观看电视剧,观看后就产生了表演游戏《三打白骨精》、《葫芦七兄弟》等表演游戏内容。又如《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表演内容则是在幼儿园小花园里的水缸破裂后,孩子们根据经验自然玩起的表演游戏活动。
二、环境创设自由开放化: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是开展表演游戏的重要条件,创设环境的过程就是激发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兴趣。
(一)因地制宜的游戏场地
幼儿的表演游戏是灵活自由的,不受场所、时间与道具的限制。日常进行的表演游戏,可以在活动室中,用小椅子、小桌子或大的积木围起来设置小舞台。角色相对少的表演游戏也可以有一个较固定的表演区,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只有两个角色,我们在活动室的一角即可。如果需要也可以将走廊运用起来,如《老鼠嫁女》中,有孩子提出老猫和老鼠家是有距离的,他们非常自然的走出教室,沿着长廊敲锣打鼓形成了长长的送亲队伍就非常形象而有趣。
户外,是孩子们最向往的地方,因此我们对户外的活动场地进行改造,让有限空间充分利用,保证幼儿游戏的自由开放、心情舒畅。除了大型组合的运动设施以外,场地上到处是一些可以任由孩子们搬动的废旧材料,这些材料刺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和多样化的经验,在他们创造的过程中变换着的各种花样,不仅激起了幼儿进行表演游戏的愿望,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游戏的趣味性、戏剧性和象征性。特别令人感叹的是,大自然仿佛离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近了:草地、树木、鲜花、不规则的沙石、山坡、轮胎,在阳光和空气的关怀下,到处活跃着孩子们游戏的身影。如:他们把大型运动设施当成了《白雪公主》里的城堡;在小山洞口插几片蓝色的垃圾袋条,就成了《西游记》里的水帘洞;几根枯树枝和几块废砖便可搭建成《小熊请客》里的小熊的家。
(二)简单易行的舞台和布景。
创设表演游戏环境,离不开舞台和布景。我们的表演游戏不需要专门的舞台,
几把小椅子把观众和演员区别开来,就可以产生舞台的场景;甚至一块幕布也可以营造出舞台的效果。
游戏中的布景也应简单方便,避免过大过重过烦,更不能妨碍表演,只要能起到烘托情境、渲染气氛的作用就可以了。如:我们可以结合主题活动中的美工、科学等活动,鼓励幼儿一起制作游戏中需要的材料。《小兔子乖乖》中的大树,就是教师和幼儿一起在废旧纸箱上,用捡来的树叶粘贴而成的。
游戏中的布景还可以反复使用,如:用废旧纸板和KT板简单拼接而成的房子,在表演游戏《老鼠嫁女儿》中是 “猫府”;在表演游戏《小兔子乖乖》中又是小兔的屋子;在表演游戏《拔萝卜》中又成了老公公的房子,多次反复利用,简单又实用。
游戏中甚至可以利用主题活动中的区域环境作为表演游戏的布景。如,在表演游戏《老鼠嫁女》的过程中,紧紧围绕主题,勾画了“老鼠的家”的美好环境,将“娃娃家”作为“鼠府”,让环境活起来,幼儿动起来。老鼠们可以在家里打扮自己、还可以烧饭做菜,生动、有趣的环境和道具,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兴趣。总之表演游戏中的舞台和布景是力求简单易行,怎么方便怎么创设。
(三)易于操作的服装和道具。
服装和道具也是创设表演游戏环境的重要物质材料。它们能吸引幼儿参与到表演游戏中,使幼儿深深地沉浸在游戏情境里,还能唤起幼儿的角色意识,在一定的游戏情境中进行表演。
在服装和表演道具制作上,我们跳出了以往的框框,和孩子一起讨论表演中需要什么,每个角色需要怎么装扮,我们把孩子绘画、手工、想象的技能都用上。虽然孩子由于年龄和经验的影响提出的一些建议和意见并不都合适,但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他们感觉到了参与的快乐,成了表演游戏的小主人。
此外,服装道具可尽量简单,易于操作,象征性地表现角色的显著标志即可。不一定要购买成套的高级服装或者特别逼真的面具。手臂上绕些绿皱纸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圆形菜箩筐就是蜗牛的壳;手绢一折便是小羊的角;拖条粗壮的尾巴便是大灰狼等等。而且制作表演游戏所需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也是“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玩弄纸、布、盒子、木板等各种原材料,探究原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学会制作道具和服装。如,一块布既可以当作表演游戏《老鼠嫁女》中猫府的窗帘,也可以当作“新娘”的遮脸头巾,还可以让表演游戏《拔萝卜》中的老奶奶作围裙。孩子们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运用到自己的游戏中,这是一件多么有趣而自豪的事情啊!
(四)按需有序的材料投放。
丰富的游戏材料为幼儿的表演游戏提供了充分选择的自由,但教师需要帮助幼儿合理规划游戏材料的摆放空间。在环境创设中我们尊重幼儿的需要及自主性。创设专门的表演游戏材料区域,分门别类地合理规划游戏材料、摆放游戏材料,为幼儿的表演游戏提供了一个有秩序的空间。另外在材料的投放上还要注意幼儿的游戏需要和年龄特点。如年龄小的幼儿同一种的材料数量要多,以免发生争抢现象。同时,可以发动家长一起收集材料,家长的支持也是表演游戏得以丰富的源泉。
三、组织指导自主创新化:
我们的表演游戏强调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在表演游戏中的支持与科学指导,不仅是幼儿自主游戏的需要,而且能够有效地支持幼儿的自由探索行为,促进其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我们的指导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全员参与,体验快乐。
站在“一个都不少”的立场上,在表演游戏中,幼儿以能参加游戏为目的。能参加游戏是幼儿最大的动力和满足,所以在表演游戏中,我们尽量让全班幼儿都能参加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
1.集体表演游戏:教师引导幼儿扮演各自的角色,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角色,教师统一引导,用旁白的方式串讲故事,幼儿分别复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对话。这种方式比较适合角色比较多的故事。如表演游戏《老鼠嫁女》中,有老鼠爸妈、老鼠姑娘、老猫、太阳、墙、风、娶亲队伍等多种角色。
2.分组集体表演游戏:全班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在每一组里,幼儿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不同的角色。各个小组同时听着音乐一起进行故事表演,这个适合年龄小的孩子以及角色比较少的作品。如中班的《小羊和狼》,小班的《下雨的时候》,大班的《买火柴的小女孩》等。
3.分组独立表演游戏:全班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幼儿自己找地方进行表演游戏,教师到各小组巡回指导。这种方式最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幼儿的创新也会比较多,建议能够多用,如中班的《十四只老鼠挖山药》、大班的《我是一片小树叶》等。
4.分组分批表演游戏:教师指导一组幼儿在全班面前进行表演,其他幼儿当观众。这种形式适合相互评价、相互学习时使用。
(二)不断创新,增强自信。
1.量身定制,创意不断。
在幼儿园的民俗节里,幼儿园大厅里滚动播放的民间故事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大中小班的孩子都开展了《老鼠嫁女》的表演游戏。但是各自的表演却各不相同,是孩子们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如:小班孩子是片段式游戏,孩子们只是对老猫娶亲感兴趣,表演了老鼠姑娘梳洗打扮被送到老猫家的过程。中班孩子是初步整体表演,重点表演老鼠和猫拜天地的环节。而大班是整体表演,即幼儿在理
解故事的基础上,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连贯、完整地表演故事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有初步的创编。如:作品的结局是老猫说:“我怕别人欺负它,啊呜一口吃掉了它”,而我们大班的孩子却创编了多个故事结尾。有的是鼠爸鼠妈当场晕倒;有的是鼠爸鼠妈和老猫展开了斗争;还有的是老猫和老鼠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2.翻陈出新,快乐无限。
在游戏过程中,如果长时间表演一个内容的话,孩子们也会有“疲劳感”,但只要教师稍加提醒就能再次激起幼儿的游戏欲望。如:在中班表演游戏《蜗牛与苹果树》中,一开始孩子们对蜗牛爬着去为苹果树看病恨感兴趣,但时间一长,他们有的甚至直接走了。这时候老师提出疑问:难道所有的路都是一样的吗?立即引起了幼儿的思考,他们经过讨论商量,三组孩子分别在现场用不同的材料修筑了三条不同的道路。红组幼儿取椅子造了一条小路;黄组幼儿取一些区角里的垫子、栅栏放在通往果园的路上,当成山路;绿组幼儿拿桌子铺了一条高低不同的路。于是大家又饶有兴趣地进行着表演游戏,并为他们自己铺的“路”感到自豪。
(三)适时介入,保驾护航。
皮亚杰说过:“每当过早教一个幼儿那种他能自己发现的东西时,就抑制了发现它的机会,也就抑制了对它的完全理解。”因此,教师的指导要把握时机,不要因幼儿的一时失败而急于求成。我们的主题表演游戏中如果幼儿玩得很好,交往正常,老师就不会介入,但当幼儿出现以下情况时教师我们会介入:
1.当幼儿遇到困难、争执,可能将放弃表演游戏的意愿时,会介入。如中班《十四只老鼠挖山药》的游戏中,挖山药形成了一个坑,这个坑怎么表现呢?有的孩子说,坑是深的,我们把桌子围起来从桌子上跳进坑里去;有的说太深了危险。此时老师就以角色的身份介入提醒,如果我们在深深的坑里垫上点什么就好了,一下子就激发了幼儿无限的想象与创意。他们有的把沙发围起来当坑,有的拿个大纸盒当坑,还有的把桌子围起来,里面铺上了软垫……
2.当幼儿知道故事情节和内容,却又不知从如何往下玩时,会介入。如小班幼儿了解了故事《小兔子乖乖》的情节与内容,就是不知道如何把“狼”的凶恶和狼狈表现出来,这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表演来提醒幼儿,让幼儿能够继续表演。
3.当表演游戏中出现不安全的因素时,会及时介入。幼儿沉溺于表演游戏的情景,往往会将假想与现实混在一起,以假当真。如《拔萝卜》中,几个幼儿拉着扮演萝卜的孩子,幼儿便把这个表演当真,就很用力的拉,此时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这种情况,及时介入,加以引导。可以直接告诉幼儿,“这个假的拉,不能真的用力拉。”以唤起幼儿的意识,防止可能带来的危险,是很有必要的。
教育之父——福禄贝尔说过:“游戏是幼儿的第二生命”。作为老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唯有如此,才能在游戏中真正做到关注幼儿的需要、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尊重幼儿游戏的主体性、促进幼儿游戏的自主性。使表演游戏焕发其独特的教育魅力,让幼儿在表演游戏这块沃土中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